【立足岗位作贡献】 家长们,您了解手足口病吗?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儿科专家为您详细讲解

时间:2023-09-15来源:本站浏览人数:484

 每年春秋两季小儿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以及通过与患者共同进食、接触患者的飞沫物品进行传播患者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较强。那么,如何正确的识别是否是手足口病,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又应该如何治疗护理呢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儿科主任史湘英为您提供的预防小儿手足口病宝典,请注意查收。

 

通过哪些特征识别手足口病?

 史湘英主任介绍,手足口病以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以咽部疱疹为主)、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现红色小斑丘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重症病例可能会出现累及神经系统的损害。部分患儿会出现肢体抖动、呕吐、心跳呼吸加快等全身性症状,如出现以上疑似症状,需尽快前往医院,及时就医。

 

哪些人群容易患手足口病?

史湘英主任表示,5岁及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婴儿从6月龄开始发病逐渐增加,1-2岁儿童发病风险最高。低龄儿童发病后得重症、死亡的风险更高。

 

手足口病表现有那些,又如何正确识别?

手足口病病情通常较轻,呈自限性,发病前多有2-10天,平均3-5天的潜伏期发病约7 -10天的病程可完全康复。

普通病例分析

普通病例临床上常为急性起病,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疼痛。

发热1-2天后,在舌头、牙龈和/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疼痛明显,初起的水疱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

另外,多数患儿手掌、足部等部位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疱。

重症病例分析

重症病例会出现在少数患儿(尤其是小于3岁儿童)中,这部分患儿病情会快速恶化。

临床上在发病1-5天左右会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导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手足口病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导致,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 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通常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极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该病的传播。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怎么治疗、护理?

孩子出现手足口病相关症状后,要及时就医,特别是出现发热伴肌阵挛、易惊、呕吐、咳嗽、精神差等重症表现的患儿更要及时就诊。对疑似手足口病的患儿,需要戴好口罩,家长先到护士站进行预检分诊,在护士指导下挂号就诊。

 

关于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给家长们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衣服要舒适、柔软,要经常更换。

要给宝宝剪短指甲, 防治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宝宝,要及时清理大便,保持臀部清洁干净。

可服用抗病毒药物或清热解毒中成药,有发热者可对症处理。

食物选择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如牛奶、蛋羹。


 

史湘英主任提醒家长:手足口病患儿居家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的1周,在此期间患儿应尽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

对于轻症的患儿,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孩子会反复多次得手足口病吗?

绝大多数患儿会对感染过的肠道病毒血清型产生保护性抗体,因此,感染同一肠道病毒血清型而重复发病的几率较低。

但多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均可引起手足口病,且相互之间无交叉保护,因此,同一个孩子可能感染不同肠道病毒血清型,而多次发生手足口病。

孩子有必要接种手足口疫苗吗?

目前EV71疫苗是可有效预防EV71相关手足口病和EV71感染引起的其他疾病(如疱疹 性咽峡炎)、但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非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由于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该疫苗虽然不能预防所有手足口病,但将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EV71疫苗接种的适龄儿童为6月龄-5岁儿童,1岁及以上儿童接种越早越好。


史湘英主任表示:接种疫苗只是预防方法中的一种,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也很重要。万一得上手足口病,早期识别重症是成功救治的关健。

 

家长们是不是对儿童手足口病更加了解呢?

让我们一起努力

为宝宝健康成长护航

 

新闻搜索

医院公告

广大市民朋友们,为落实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确保您的就诊安全,即日起,哈滨市第二医院门诊实行全面网上预约挂号,分时段就诊,望市民们周知。

>>查看详细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门诊/出诊

科室导航

科室导航

医院微信

医院微信

医院位置

医院位置